這篇既寫給即將參戰”96聯賽S5-西進武嶺”的準選手們,也寫給每位把靈魂奉獻於武嶺的實踐者。
從台灣的地理中心至海拔3275公尺的公路最高點,不管目標是在完成、破個人PB或是寫下賽道紀錄,站上頒獎台,在過去那個訓練方法、騎乘知識、實戰經驗都尚未普及且未被快速分享的時代,要達成這些目標都相對辛苦!
大部分的人都是用大量時間與精力去苦練換來的,若單純以完成時間來看,以前武嶺破3就是神人,現在沒有破3都不敢說自己有認真練車。
整體實力能夠持續往上提升,都拜運動科技的應用以及每位實踐者不吝去傳承經驗所賜,這篇e編整理出國內幾位武嶺達人的分享,包括如何利用住家周邊路段預估完賽時間,以及日常訓練路線選擇、分段概念與配速器、車錶應用,讓車友們能把武嶺這條路走得更加順利。
預測時間的路線選擇
來自中部俱樂部車隊“Fan!s Cycling Club “隊員41哥,陳世宜的分享,已經是大師組M40的他,目前武嶺最佳紀錄是2:39分,並有經營粉絲專頁”Cycling x Life x 41“定期與車友們分享訓練觀念,以下是他針對預估完賽時間的方式分享以及e編的補充。
e編的補充:
我們不可能天天騎武嶺,模擬自己的狀態,但我們能夠透過住家周邊的路段,去推估可能的完成時間,因為像武嶺這樣的長爬坡賽,運用到的能力區間較單純(Z2-Z4有氧耐力強度),而且可控性高,不過這些標準的前提是,針對武嶺這樣的賽事性質,已經持續建立有效的訓練方式與週期規劃,在這前提下於賽前做出這些路段時間,才有參考價值,關於如何”訓練“不在本篇討論範圍。
41哥的分享:
以下是中部路段參考值,是我個人根據近幾年累積的騎乘數據並完成多次後,認爲是基於西進武嶺破3的基本門檻,因為每個人的騎乘屬性跟肌肉組成不同,也未必達標就能破3,或者未達標就不能破3,但標準嘛!如果能力可及總是越快越好,就跟西進一樣,通常能騎到2:59的人,大概都要練到有2:55的實力。
“Strava segment“是一個方便的功能,因為路段起終點統一,所以我認為還蠻適合車友間交流使用,最起碼標準一致,GPS頂多誤差不過幾秒,因為西進武嶺的目標是「時間」,而非「瓦數」,所以我會用路段「時間」為準,而且是用「獨推」去估算,正常情況下獨推能達標,在有降風阻效益的團騎就更沒問題拉!(除非上錯車),另外就是路段越長參考性也較高(比較短的路段因為無氧區間佔比較高),畢竟西進要騎近3小時的強度有氧。
CP15-30
區段連結 | 目標 |
---|---|
136果園段 | 15分 |
白毛山國姓後段爬坡 | 16分 |
中寮永樂新路上觀音亭 | 18分 |
白毛山天冷長坡 | 18.5分 |
薑麻園正上 | 20分 |
赤崁頂631 | 24分 |
CP30-60
區段連結 | 目標 |
---|---|
赤崁頂136 | 39-39.5分 |
大雪山0K到大棟派出所 | 40-40.5分 |
151縣道初鄉橋到溪頭 | 47-48分 |
CP60以上
區段連結 | 目標 |
---|---|
大雪山5k橋到隧道口 | 71-73分 |
杉林溪(初鄉橋到留龍頭) | 90-92分 |
北部CP15-30
區段連結 | 目標 |
---|---|
風櫃嘴 | 20分 |
大棟山 龍校街-405高地 | 22分 |
CP30-60
區段連結 | 目標 |
---|---|
大湖街上五指山 | 32分 |
汐萬路上五指山 | 33.5分 |
Yangjin full climb | 42分 |
桃竹苗CP15-30
CP30-60
CP60以上
以上這些路段,除了作為自己武嶺的時間推估外,也能直接運用在日常訓練上,只要根據自己的課表內容,到相對應的地點反覆練習即可,比如主項目是15分鐘的課表4趟,便可以到CP15-30的路段訓練,另外藉由在熟悉的路段執行賽前的實測,也能讓自己有一份確定與安全感。
武嶺配速建議
接下來,進入實戰應用的部分,不多說直接奉上e編根據多年經驗以及Strava海量數據整理出來的配速表,時間是一個範圍,在應用上要依據實際狀況自行做增減。
CT Yen 配速產生器
除了上面e編整理的配速表外,如果你還需要其他的時間,比如5小時以上或更細緻的配速怎麼辦?這裡推薦一個由國內知名YT,同時也是近年許多賽事合作的直播單位,車友CT Yeh,所製作的配速產生器。
它可以根據使用者所輸入的FTP、體重、車重,接著以幾種計算模型,去推算出武嶺幾個分段所需要的瓦數及時間(獨推)
配速器傳送門:https://www.ctyeh.com/route/b0611516-c855-4f5c-96a6-22bc1e53ade3
- AI FTP配瓦:將使用者資料匯入後,根據FTP、體重、車重,推估出在這些數據下,可能的最佳成績平均值並給出建議,以上面截圖來說,這位車友目前最好的預估時間,會落在2:51:05,不過實際應用上,e編認為還是要搭配”以時推瓦“來調整會較有參考價值。
- 平均瓦數推時:直接輸入預期的整段均瓦,配速器便會給各分段預估,這模式可以拿武嶺其他人的平均瓦數作為參考,但前提是你要知道他們的體重與車重。
- 以瓦推時:手動調整各分段瓦數,以推估完成時間。
- 以時推瓦:用目標時間加上實際的體重、FTP、車重,去推算所需的瓦數,是比較接近實務操作的方式,e編用過去一次的紀錄,根據Strava分段一個一個輸入時間,再用”以時推瓦”計算後,發現建議瓦數與均速大致吻合。
針對這個配速器,也分享一個使用上的建議,要準確的話流程應該是這樣
先用AI配瓦算出時間→→實際去騎整段(一部分也行,記得各分段車錶要按計圈)或拿出以前的數據→→取得實際數據→→再用“以瓦推時”或“以時推瓦”調整
這邊還有一個額外應用:輸入你以前的分段時間,再調整你當前的體重、車重、FTP,它就會依照這些調整,給出分段配瓦建議,是蠻有趣的應用,大家可以自己實測看看準不準。
另外建議,如果是對自己沒信心想增加完成時間的,要從後段調整,最高小七前盡量維持建議配瓦(實際上會比較低,因為通常有集團,尤其人止關前),爬坡賽比的是穩定與氣長,不要想著要用前面去賺時間,通常拿太多出來,後面都是要還的,反之,要縮短時間也是同樣道理,還有力從後面再慢慢加。
車錶的應用
除了上述的配速方法,其實現在智慧型車錶也能幫你配速,比如Garmin的虛擬夥伴(路線速度計算)功能以及計圈的觀念,相關內容可以參考這篇由「CYTO隊員翊華」撰寫的文章
>>備戰武嶺攻略|如何利用自行車錶與訓練台達成高效率訓練
以上的工具與知識,每一個都是環環相扣的,從訓練到賽事當下,懂得相互搭配應用,將能使你越接近目標時間,當然這些都僅是參考,在武嶺路上相信自己的準備,以及本體感覺才是最首要的關鍵。
延伸閱讀
塔塔加賽事攻略 補給策略 數據頁設定 賽段解析
挑戰武嶺 | 圓夢導師 蘇芝正的心路歷程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