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&圖 | 蘇芝正。編 | ensage
作為台灣公路最高點,武嶺一直是車友們心目中的夢想之巔,也許你此刻就正在實踐夢想的路上,又或者你也曾經有過那段,為了武嶺日夜匪懈地練習的記憶,這篇訪談來自Pns Taipei Racing team的蘇芝正,也是PEdAL ED武嶺圓夢計畫的主要導師,內容分享了騎車這些年的收穫與感受,如果你在這些對談中找到共鳴,或許能得到一種釋懷;如果是全新的觀點,它可能會成為你解答疑惑的鑰匙。
4個問題,讓大家快速認識你
– 朋友都怎麼叫你:除了蘇老師外,你也可以叫我老蘇、芝芝、蘇蘇。
– 在Stand collection的頭銜:行銷企劃,負責策劃與執行活動、帶領約騎等。
– 車齡: 從2015年至今。
– 目前武嶺個人最佳成績:2小時50分。
為什麼開始騎車?
通勤阿!為了省錢,雖然住家距離公司只有三公里(笑)當時買了一輛最低階的公路車,會選公路車沒有其他原因,就是因為比較帥。
當時我還是補習班的老師,剛好有學生家長是開單車店的,也有成立社團固定有約騎活動,從那時候開始就騎得比較勤,許多路線解鎖都是與他們一起,像是中興嶺、四方太子宮、赤崁頂。
是怎麼知道武嶺這個路線的?
在台灣騎車很難不知道武嶺吧?她一直以來都是單車人心中的夢想之巔,很常聽到周邊車友一直在談論這個地點,我也發現武嶺在車友心目中形象,痛苦的情緒好像比美麗的風景多,就想著有一天一定要親自去體驗看看。
第一次武嶺的過程與心得
2015 | 4:10
騎完發現好像也沒有大家形容的那麼難(笑)不過那個時候已經騎車半年多了,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科學化、週期性的訓練課表,但每天都蠻規律在練習的,當時中部有個530的早鳥團,我們一開始都是把136赤崁頂破40當作目標,算是有堆疊出一點體能,而且武嶺已經有分段完成過,比如從一半的清境開始,所以後來才能獨推完成,也建議車友們可以循序漸進,不一定剛開始就要騎中心碑到武嶺,除了可以累積經驗建立自信心外,也能享受到更多風景。
關於SUB3這個目標
起心動念
2018 | 3:31
當時破3是神一般的存在,對於我們凡人來說,在最初的印象裡武嶺能騎到4小時好像就很厲害,因為已經騎了一陣子,所以就想去試試看自己的實力在哪裏,記得2015年第一次西進獨推成績是4:10,不過拿到這個時間也沒多想什麼,就是在日常繼續跟朋友一起騎車。
是後來2017年失戀,怒訂了DOGMA F10,2018年3月份拿到新車後決定首航上武嶺,結果那次完成時間一次推進了40分鐘(3:31),有了這個紀錄才讓我心中那個破3的念頭萌芽,就決定想挑戰進入那個殿堂。
殊不知真正的困難3:31後才開始。
立下目標後做了哪些改變?
2018 | 3:24
破3之旅從2018年春天正式展開,該年秋季的武嶺盃是第一次驗收,成績是3:24,不過當時並沒有明確的訓練方法,只是增加每週騎乘次數,單次內容都是很隨性的,也因為是第一次所以並沒有很在意,想著反正就持續練習,當成期中考,總不可能一次就達標吧!
你嘗試了幾次才達標?過程有想過放棄嗎?
2019 | 3:23
在Strava上,武嶺整段紀錄在破3前總共騎了14次,我覺得自己蠻幸運的,都是保持在進步的曲線上,時間與體能沒有太大起伏,這樣在心理上會相對好過一點。
過程中唯一一次差點放棄是在2019年的武嶺盃後,因為整整準備了一年,最後只進步1分鐘!!這個結果讓我很沮喪(想像一下你已經努力了這麼久!)當時結束後就想先調整一下,剛好朋友邀約跑步,沒想到就一頭栽進去,那時月跑量平均都有300K,這樣維持跑了快半年,騎車就只有當假日騎士。
怎麼又回來騎車?
因為跑步受傷(笑)但回來後發現體能不減反增,2020三月的一次西進,就直接進步到3:15,我自己評估應該是有氧耐力與強度藉由跑步,還是有保持著並持續堆疊,這結果讓我又重新燃起心中破三的火苗。
有做什麼改變與調整嗎?
2020 | 3:06
一直都沒有找到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去訓練,直到武嶺盃前兩個月,認識一位對訓練熟悉且有豐富經驗的業餘菁英選手,開始在社群媒體上與他交流並一起練車,才漸漸懂得科學化、週期性以及長爬坡的訓練邏輯,雖然剩下的時間不多,但這讓我對往後的訓練有了方向與信心且充滿期待。
我開始知道如何在設定目標後,將訓練課表有計畫地排入每月、每週、每天的時間裡,也學會利用合適的路線,有效率地完成課表,比如為了控制組數與強度,在同一條坡道上反覆爬,為了更適應高海拔,直接4+2到鳶峰、大禹嶺做課表,這都是我前幾年沒有執行過的訓練。
第一次破三
2021 | 2:58
接下來我將自己的訓練內容、路線都固定化,基本上訓練就是這三條路線,中興嶺+水井街反覆爬(15分鐘以內的閾值課表)、赤崁頂136/631(40分鐘的節奏課表)、台中直達谷關(長距離有氧)其他的就是社交與團練,Training Ride就是Training ,Social Ride就好好Social,你必須在目標明確後,把它們區分開來,一次把一件事做好,訓練才能有好的品質,社交才能有好的體驗。
後來2021年因為疫情武嶺盃停辦,9/19我們幾個隊友,維庸、子峯還有外卡的李4私下約騎,那是我第一次破3,雖然不是在指標的比賽中達成,少了些轟轟烈烈的畫面與故事渲染,但心裡那份喜悅至今都還記得,當時從山頂下滑的時候,感受著快抽筋的大腿,看著武嶺的天空,突然開始鼻酸,還不禁留下了兩滴眼淚「終於達成了…覺得好累,這段時間真的好累…」
武嶺之路的心境
破3後
2022 | 2:50
有些人是用解鎖成就任務的方式在面對夢想,它是不會重複的,達成後就換下一個,比如登上武嶺、跑一場全馬、完成鐵人,這也是一種體驗生命的方式,但像我們這種追求成績的,相信都是想看到那個持續突破與成長的自己,所以武嶺破3後,接下來就會想知道2:55以內是什麼感覺?2:4x又是什麼狀態?
所以我繼續保持練習,在2022年的武嶺盃前,藉由李冠賢帶領我騎出了2:50的時間,當時就想以這樣的狀態維持下去,明年應該就有機會進到2:4x了,但結果並沒有朝我預想的方向發展。
第一次感受到退步
2023 | 2:59
2023年4月,我離開補教14年的工作,轉換跑道投入我所熱愛的自行車產業,成為stand collection的工作夥伴,雖然在初期有許多事情要學習,也在適應新的工作模式與作息,但還是保持著訓練,我覺得自己狀況還是很好,在平時訓練的路段或是塔塔的表現上都有達到預期,當時覺得只要我要,就可以破PR,結果沒想到在武嶺盃時大退步。
這是自己這幾年來,第一次感受到退步,我甚至開始懷疑2022年的時間只是僥倖,是個無法被複製的紀錄,我不知道自己當時是怎麼做到的,現在又是發生什麼事,加上工作與生活角色的壓力加重,那段時間我開始陷入低潮,甚至在後來幾次武嶺的騎乘,在看見時間落後或是很累時,會萌生不想騎的念頭,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。
起初我給自己的理由是,工作轉換的正常現象,後來聽完隊友曾維庸的分享,才領悟到其實是那個「想要」的信念,不再如從前那樣強烈了,破三後也沒有在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,所以開始會為自己找藉口偷懶,比如「今天好累,休息吧」「昨天工作太晚,多睡一點好了」但其實你都能做,只是你不想。
近期狀態
2024 | 2:4X??
隊友的分享會,五月中塔塔加的成績,還有由自己企畫的武嶺圓夢計畫,都是讓我走出低潮,重新燃起鬥志的一份指引,藉由指導參與學員們的過程,蒐集訓練資料,給予反饋及討論,自己同時也是在學習,而且看到這麼多人有強烈的動機,很難不被感染吧!所以9月的96聯賽武嶺,便給自己設下了更進階的目標!
現在的我突破紀錄不再是重點,我就是一位挑戰者,挑戰過去的自己、挑戰身旁不斷崛起的後進,然後盡情享受這個過程。
關於武嶺圓夢計畫
訓練路上不管是感到喜悅、難過、困惑,有個能分享的對象是重要且珍貴的,他可以是教練、隊友、朋友,當你課表達標時,他可以與你一起感到開心,給予讚賞,當你覺得沮喪或困惑時,他能同理你且給予分析與指導,這些都能讓你更順利往前行,不會被情緒所左右,而影響訓練品質。
我曾經是老師,也親自走過這條破3之路而且不算順遂,所以我相信自己會是個善於陪伴的好導師。
給予對武嶺有所期盼的車友們一份指引
「自從去年西進武嶺Sub3後,對於西進就沒有再給自己什麼目標,只想要延續感覺繼續努力,持續地練,也不知道自己能騎出什麼成績,以往賽前都會有點緊張,這次有點不一樣,反而有點期待。本來有想過幾個騎乘策略,最後決定算了,就享受賽事吧!把以往的經驗都忘掉,感受當天身體的狀況,拿出最好的表現,騎到精疲力盡然後在山頂吃碗泡麵。」
這是我在2022年時對自己說的話,後來想想,或許我們其實都應該用這種態度去面對所有的賽事,畢竟路是自己選的,所有過程都應該好好享受才是!
Facebook : 蘇芝正
Instagram : Ken25065
發佈留言